半个多世纪执教冰场,培养国字号冰球选手五十多名,79岁的郝殿荣用一生诠释着“基层冰球教练”的坚守与执着。如今冰场上依旧可以看到这位年近耄耋老人的身影,还在为发掘冰球好苗子奔波。

哈尔滨是中国冰球运动的摇篮城市,冰球运动历史悠久,1938年就举行过冰球锦标赛,冰雪运动在这里有着丰厚的群众基础,众多的冰场上随时都可以看到冰球爱好者的身影,学冰球更是许多青少年冰雪运动的优先选择。

在郝教练带出来的学员心中,呵气成霜的冰场上,弯腰为小学员们系紧球刀的鞋带,一定是冰球课上那个极其温暖的画面。从1966年担任电缆厂子弟学校的体育教师开始,到如今成为青少年俱乐部的教练和顾问,在中国冰球基层耕耘了60个春秋的郝殿荣如今已经两鬓如霜。

“那时候哪有室内冰场?孩子们脸蛋冻得通红,可眼睛亮得像星星”,郝殿荣回忆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白手起家组建哈尔滨首批学校冰球队的时光依然十分激动。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郝教练在道外区业余体校的协作下,硬是在露天冰场培养出王本余、刘文武、王辉等男冰名将,当时号称冰球三剑客,他的这批弟子后来代表中国斩获首届和第二届亚冬会冰球的金牌。1990年,郝殿荣转型女冰教练后又选拔培养了现役国家队队长于柏巍等冰球健将。

在弟子们记忆中,没有冰场自己浇;没有装备自己改;用坏了就自己动手修;郝教练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没有护具就用棉袄当护胸,买不起冰球杆就自己去专业队捡损坏的球杆,拼接修复后再拿来训练。至今郝指导还用这种方式来指导初级学生,修理废旧球杆也成了他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个年代夏季没有冰球的训练条件,郝指导甚至“发明出旱地滑轮”进行陆地训练。“郝老师总说,条件差不是理由,热爱才是最大的装备。”曾获世锦赛最佳后卫的齐雪婷回忆道。

伴随着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召开,哈尔滨的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升级,新一轮冰球热席卷冰城。本该颐养天年的郝殿荣变得更忙了:每周两次培训课,还定期到小学指导校队。

“现在室内冰场多了,但孩子们对冰面的敬畏心不能少”。他坚持亲自进行动作示范,手把手的为孩子们传授动作要领,让许多年轻教练们都也为之感动。

哈尔滨冰雪运动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注册冰球少年已突破8000人。在这个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许多像郝殿荣这样的伯乐教练投身基层训练,才有了冰雪运动不断的进步与传承,这些基层教练用掌心的温度,呵护着一颗颗冰雪体育的明日之星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