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圣火缓缓熄灭,来自亚冬会的激情与感动仍在城市中留有余韵。冰城的刘英一家三代人,也与亚冬会有着不解之缘,这缘分已延续了30余年。从父亲参与第三届亚冬会的筹备、她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把好食品安全关,到她的儿子接力成为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执委会成员,这个普通家庭的故事,记录了冰城的两届亚冬情怀,也折射出冰城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冰雪运动的执着。

刘瑞华(右7)
刘瑞华:亚冬会梦想的萌芽与坚守
故事要从1988年说起,刘英的父亲刘瑞华从哈尔滨市教育局调到哈尔滨市教师体育学院担任院党总支书记。当时,体育教育在国内正蓬勃发展。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一盛会在全国掀起了体育热潮。刘瑞华带着学院的体育骨干教师奔赴北京,亲身感受了这场体育盛宴。回来后,他将一本《团结、友谊、进步——一九九零年北京亚运会留念》相册和一个挂件交给了8岁的外孙王东雷。
那时的王东雷还不太能理解亚运会的深远意义,但姥爷滔滔不绝地讲述比赛故事的模样,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刘瑞华摸着王东雷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大外孙,今后在学校要好好学习,课余时间要加强冰雪体育锻炼,争取好成绩。”那时的刘瑞华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哈尔滨能举办亚冬会。
1993年12月2日,哈尔滨申办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成功,刘瑞华的梦想成真,他也变得更加忙碌。那段时间,刘瑞华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有时间回家。“家里人都很理解他,爷爷也积极支持刘瑞华的工作,还为他出主意,希望教师体育学院能借助这个机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刘英说。
“当时教师体育学院与位于八区体育场的哈尔滨冰球馆比邻,第三届亚冬会的开幕式在哈尔滨冰球馆举行,火炬塔建设选址在教师体育学院院内。”刘英说。为了保障亚冬会的顺利举办,刘瑞华和同事们付出了诸多努力。他们一边要妥善安排在校生的学习课程,保障教学与师生安全;一边还要组织师生为火炬塔建设做辅助性工作。
临近亚冬会召开,负责圣火点燃工作的专家及武警、公安人员入住学院,学院师生主动承担起大量服务工作。刘瑞华便吃住在学院,随时解决建设火炬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当开幕式圣火点燃的那一刻,刘瑞华和师生们的心都沸腾了,他们高喊着:“我们赢了!哈尔滨赢了!”
亚冬会结束后,刘瑞华获得了“中国哈尔滨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赠予亚冬会突出贡献者”的纪念品,包括奖杯、纪念章、胸章、领带夹等共37件。“这些纪念品对爸爸来说意义非凡,他将它们视若珍宝,带回家与家人们分享。他还特意给外孙王东雷买了冰刀,鼓励他参与冰雪运动。”刘英说。

刘英: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把好食品安全关
刘英在1993年时担任太平区卫生防疫站站长。得知第三届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办时,她立即召开会议,向大家强调此次任务的重要性:“第三届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办,是中国第一次举办洲际冬季综合运动会,这是全市人民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卫生防疫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把住食品、饮水及公共场所的每一道卫生关口。”
为了提高全站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刘英和全站职工自筹资金,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执法取证设备和进口的理化检验设备,还为卫生监督中队和农村卫生科装备了摩托车和卫生违法案件处理车,为职工统一购置了卫生监督服。
1996年1月23日,在第三届亚冬会举办前夕,卫生防疫站从旧站舍搬进了新建的5000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大楼。新的办公环境和先进的设备,让卫生监督监测及检验能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亚冬会举办期间,刘英和同事们坚守岗位,严格把关。最终,太平地区无一例食物中毒病例,也无一起水污染事件发生,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亚冬会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王东雷:怀揣家人期望传承亚冬使命
时光荏苒,30余年过去了。2023年10月,刘英的儿子王东雷带来了一个让全家人激动不已的消息——他被抽调到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执委会工作。
回想起小时候姥爷对自己的期望,王东雷心中满是感慨。曾经,他因急于求成在练习冰雪运动时摔骨折,彻底切断了从事冰雪运动的梦想,觉得辜负了姥爷的期望,一直心怀愧疚。如今,他终于有机会带着姥爷的期望,投身到亚冬会的筹备工作中。
王东雷被分配到哈尔滨亚冬会餐饮住宿服务专班,主要负责餐饮安全。他深知责任重大,面对实际工作,虚心向老师、专家请教,并深入实地实践,很快对餐饮安全标准烂熟于心。
培训餐饮人员的工作量很大,为了不影响接待酒店的正常工作,王东雷深入现场开展面对面的小班培训。从原料进场到生产加工直至餐桌,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检查督导,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问题不过夜。他还参与制定完善了食品安全应急演练预案及方案,通过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提升接待酒店的餐饮应急处理能力。
在筹备哈尔滨亚冬会的近500天里,“5+2”“白加黑”成了王东雷的工作常态。原计划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冰上项目“运动员村”2025年1月31日正式开村,但从1月27日预开村开始,各代表团陆续抵达。王东雷被安排在餐饮保障监督任务较重的哈尔滨亚冬会主会场华旗饭店,提前驻点。
他每天早早出发,检查加工流程、快检当日食材、监督酒店对加工环境和餐饮具消毒,实施全流程监管,保障食品安全。由于工作地点不安排住宿,停车也不方便,刚开始爱人开车接送他,后来他选择乘坐地铁,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工作到很晚,他在地铁上就睡着了。“有一天晚上他10点多钟到家后倒头就睡,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凌晨3点怕惊动家人,自己打车赶去了华旗饭店。”刘英回忆说。
因与亚冬会结缘,全家人都有冰雪运动情结。“我大孙子自从有了冰刀,特别爱学滑冰,第一次上冰场,他就能站稳,并且能够滑上几步。”刘英笑着说。


亚冬情怀:冰城人民的精神传承
刘英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是哈尔滨人参与亚冬会的一个缩影。在这座城市里,像他们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为亚冬会的成功举办默默地奉献着。
哈尔滨人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从刘英一家的故事中可见一斑。这种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代代相传,融入了哈尔滨人的生活。亚冬会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哈尔滨城市精神的体现。刘英一家三代人,在30余年里历经两届亚冬会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对冰雪运动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的故事,是冰城人民参与亚冬会的生动写照,也是哈尔滨能够成功举办两届亚冬会的底气所在。这份对冰雪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将继续在冰城大地上传承下去,激励着更多人为家乡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