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快讯
市场开发
亚冬百科
魅力哈尔滨
点击阅龙江
赛事购票




我的亚冬故事|王晓光:近600天的奋战与坚守‌
日期:2025-03-24


2025年2月,当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圣火在冰天雪地中点燃时,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与技术官员入住了这座“双亚冬之城”的14家酒店。从房间分配、宗教需求满足,到突发问题化解,每一张房卡背后,都凝聚着一支专班团队近600天的昼夜奋战。而带领这支团队的,是哈尔滨市接待办接待处副处长、亚冬会执委会运动会服务部住宿宗教服务专班负责人王晓光。

到杭州亚运会学习国际赛事经验

“接到任务时,我们所有人都没做过国际大赛服务。”回忆起2023年8月刚被抽调到亚冬会执委会时的情景,王晓光直言“压力巨大”。彼时,距离亚冬会开幕仅剩一年半,他所在的原亚冬会接待部成员多是从各单位临时抽调,毫无国际赛事经验。而王晓光最初负责的餐饮、住宿与宗教服务,更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硬仗。

转机出现在杭州亚运会。2023年9月,王晓光主动申请前往杭州亚运会进行为期2个月的学习。在那里,他第一次意识到“专业”二字的分量。“原以为接待工作大同小异,结果发现光是运动员餐食的食材确定,就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从菜单设计配置到每一道菜品的食材分解,以及每种食材的单餐次克重都有一套科学流程。”更让他震惊的是杭州亚组委引入的“餐饮监理团队”——一支由拥有丰富大型综合赛事餐饮策划、监理、运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的第三方机构。“专业的事必须交给专业的人!”王晓光说,在学习结束返回哈尔滨后,他迅速向哈尔滨亚冬会执委会提交报告,推动以政府采购形式引入餐饮监理团队,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96间房背后的“地毯式攻坚”

去年11月,随着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脚步日益临近,王晓光的工作也进行了调整,转为主攻住宿与宗教服务。面对着34个代表团、2000余名运动员及900余名技术官员的住房、办公、医疗、储存空间的分配任务,他带着团队对14家酒店、2096间客房展开了“地毯式攻坚”。

“每家酒店的房间数量、房号、房型面积、床位数量,甚至客房布局图和户型图的绘制,都要十分精确。”王晓光说,为了向各代表团提供详尽的酒店信息,他带领专班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与酒店方和场馆二部密切沟通,对各酒店实际情况逐一进行现场踏勘,精准核实房间数量、房号、房型面积、床位数量,绘制客房布局图和户型图,拍摄实景照片,形成详尽的基础资料。

王晓光(右三)与同事共同探讨住宿预分配方案

住宿分配也是摆在王晓光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代表团人数随赛事临近不断变化,而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没有专用住宿管理系统,“前期完全依靠人工统计、模拟分配,6个人三天才能做出一版方案。”王晓光带着团队在多次模拟分配实践中总结经验,自主研发出一套住宿分配数据库,将各酒店各楼层房间、房型、床位参数、各代表团在冰上赛区和雪上赛区每个酒店的人数、性别、身份信息,以及办公、医疗、储存等功能性房间需求、赛事日程等万余条信息整合其中。经过数次磨合和试验,只需修改更新最新数据,三个小时就能生成一版预分配方案,效率提升数十倍,为组委会节省了近80万元成本。

“住宿不是分完房就结束了,我们要让每个代表团感受到冰城的诚意。”在王晓光看来,举办国际赛事更需要“有温度的服务”。面对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临时提出的住宿需求,他们依托数据库实时模拟,确保所有需求得到满意解决;通过36场线上一对一预注册会议、23轮预分配协商、450余封邮件往来,最终实现食宿费用收缴率115%,创近年大型赛事新高;赛事期间,王晓光带领专班驻扎运动员村,24小时保障住宿和宗教服务;为解决黎巴嫩未成年运动员住宿难题,他们连夜启用应急备用房……

王晓光(右一)参加亚冬会代表团团长大会

近600天的“舍”与“得”

在哈尔滨亚冬会执委会运动会服务部住宿宗教服务专班,每一个办公桌前的身影,都有着一个关于奉献的故事——专班成员王琦超在岳父与母亲同时住院的情况下,坚持白天工作、夜间陪护,未请一天假;尚在哺乳期的邵杨将嗷嗷待哺的婴孩托付家人,办公桌前的乳母、岗位上的“铁娘子”,两种角色在时钟的滴答声里悄然重叠。

而王晓光自己的故事,更令人揪心。2023年10月,刚从杭州返回哈尔滨的他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肺部结节,医生强烈建议尽早手术。“当时我负责的餐饮、住宿、宗教三个业务领域工作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干的阶段,如果我倒下,这两个月的学习时间就白瞎了,重新调整人员接替我的工作必然严重影响三个业务领域的工作进度。”他选择保守治疗,带病坚守岗位。更艰难的是,他12岁的女儿头部查出疑似胶质瘤需赴北京检查,他因赛事筹备关键期无法陪同。妻子强忍忧虑宽慰女儿:“爸爸特别想陪你一起去,但现在的工作太忙,分不开身,这是为国家和家乡作贡献,咱们要理解。”懂事的女儿仰起稚嫩脸庞:“爸爸,你忙工作吧,我和妈妈能行。”王晓光在提及家人时红了眼眶。

随着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的结束,王晓光和团队也圆满完成了保障工作。而他们的努力也最终化作一封封真挚的感谢信,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各代表团的高度评价。黎巴嫩奥委会和黎巴嫩代表团团长在感谢信中写道:“你们的团队在处理我们的问题时展现了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迅速分配了合适且合规的住房,确保我们的运动员能够全心投入比赛……你们对赛事卓越的追求以及为所有参赛者付出的奉献,为未来的大型赛事树立了标杆。”

在王晓光看来,亚冬会馈赠给城市的不仅是赛事记忆,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作为这支专班团队的“领头雁”,王晓光把人才培养视为重中之重,毫无保留地将自身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同事,全方位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他还通过内部培训、开展现场指导、分享实战经验等方式,帮助这群年轻人快速成长,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际工作,践行“干中学、学中练”,在复杂环境中磨砺自己,尽快适应新岗位、进入新角色。“这群经历过淬炼的年轻人,将成为哈尔滨未来举办国际活动的底气!”

哈尔滨亚冬会开幕前,王晓光为酒店工作人员及相关工作团队进行培训

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圣火,已在松花江的冰凌中渐隐光辉,而王晓光与万千亚冬会筹备者的身影,正化作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石。他们用专业与热忱,将“冰雪”化作“火焰”,在严寒中燃起“冰城的温度”,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哈尔滨。

编辑:张建华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