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翠的树木、碧绿的草坪、缤纷的花卉、蜿蜒的步道,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机场路附近刚建成的口袋公园,不少市民在这里休闲散步、驻足休息,尽享一份舒适惬意。
近年来,哈尔滨市各区园林部门聚焦小切口,不断挖掘城市碎片空间,在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居民需求,将健身休憩、文化娱乐和邻里社交融为一体,打造了一批具有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口袋公园,市民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而美”中体会到“微幸福”。
见“缝”插“绿” 扮靓城市微空间
一边是曲径通幽,一边是车水马龙。4日,记者驱车来到道里区阳明滩大道,沿途看到两处绿荫掩映、色彩缤纷的口袋公园“牵手”而建,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吉利园”内的绿植花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两处口袋公园于今年5月建成,分别命名为“吉利园”和“八珍园”。现在,走出公司大门步行两分钟到“吉利园”锻炼成了市民姜女士的午休日常。“以前公司附近没地儿散步,午休时间只能窝在办公室追剧,这两处口袋公园成了我们运动休闲的好去处。”姜女士说,新建成的口袋公园环境好,各种绿植花卉也多,木质座椅让人坐下休息时不会感到寒凉,深受周边公司员工们的喜爱。
道里区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吉利园”和“八珍园”所在地原是一片拆违空地,为进一步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今年5月,道里区园林局充分挖掘绿化潜力,通过新植植物、路面铺装、增设座椅、凉亭等设施将此片空地升级改造成两处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亲近自然、健身休闲的场所。
道里区机场路附近新建的口袋公园一隅
市民在口袋公园内散步
“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是丰富城市绿化景观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哈市以“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为目标,用小规模、渐进式“绣花”方式,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拆违等工作,优先选取城区边角地、闲置地等“留白”空间进行整治“美颜”,全力打造精致口袋公园。在因地制宜改造更新绿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落实适老化、适儿化和无障碍改造,让百姓既赏绿又“享绿”。
内外兼修 特色元素装进“口袋”里
当下,市民对公园、绿地的期许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期待的口袋公园,可以是一个赏绿空间,也可以是一个运动休闲空间,最好还是一个有格调、有文化、有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
“国际象棋口袋公园”
记者来到位于道里区滇池东路与融江路交口处的“国际象棋口袋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造型俯瞰像一个打开的扇子,与群力家园小区和邻近道路相得益彰。以国际象棋为主题,两个弧形休闲长廊分列两侧,14张带有国际象棋棋盘的棋桌摆放其中。除长廊外,广场上还分布着5块巨型国际象棋棋盘,其中两块陈列着供市民拍照的巨型棋子;另外三块则摆放着完整的国际象棋棋子,供广大市民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智力运动的魅力。
市民在园内休闲
“大家都盼望能有个适合孩子玩的地方,现在有了家门口的这个口袋公园,只要天气好,我的小孙子就来玩。”家住群力家园的王阿姨一边照看着在棋子旁玩耍的孙子,一边笑着对记者说。“国际象棋口袋公园”的建成,既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处闹中取静的休闲场所,又推广了智力运动,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国际象棋的乐趣,一举两得。
“消防口袋公园”内的儿童游乐设施
孩童玩耍
与“国际象棋口袋公园”毗邻的还有一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消防口袋公园”,集消防科普宣传、休闲娱乐于一体,设置了消防知识科普区、消防装备展示区、消防历史长廊区、亲子互动区、拍照打卡区、标识标志区六个区域,为向市民普及消防知识提供了宣传阵地。
提质增量 在家门口拥抱“诗和远方”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以局部提升、“微空间”改造为主的新阶段,作为城市开放性空间的一种新形式,口袋公园不仅是社区活动场所,也成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适宜的重要载体。
市民在口袋公园内运动健身
随着口袋公园的普及,市民对其功能性需求也越来越看重。如何平衡好口袋公园的特色设计和综合性功能需求?
今年2月,在哈尔滨市政协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哈尔滨市政协委员牛金忠带来了关于口袋公园建设的提案。牛金忠在调研中了解到,区别于综合公园的功能,口袋公园使用者的活动多以日常、高频为主,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切实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生活需要。牛金忠说,哈市口袋公园建设应将绿色生活方式及文化理念巧妙地引入口袋公园,充分挖掘冰城特色,在园内适当引入一些符合社区特点的主题文化,增加公园的趣味性,引导居民健康生活。
“消防口袋公园”一角
“目前,哈市在口袋公园数量和建设标准上还有需要提升之处。”牛金忠建议,哈市园林部门应明确口袋公园建设标准,细化口袋公园服务内容,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此类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对口袋公园的选址、功能、布局、建设也应进行深入调研,避免因选址不当而造成的利用率低及土地与资金的浪费。
孩子在口袋公园玩耍
“要使每一个口袋公园在规模、形态和功能上都能与周围的城市空间融合发展,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空间依托。”牛金忠认为,要立足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基底,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体系,使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运营、维护,在拓展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的同时,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