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4“迷人的哈夏”城市艺术季重磅演出之一,根据陈忠实获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白鹿原》在“尔滨”掀起了观剧热。
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作为陈忠实最认可的一个版本,在演出前就备受观众们的期待。为充实剧粉们的“五一”假期,哈尔滨大剧院特在5月1日演出前举办了“白鹿原舞台探秘”活动。无论是近距离接触舞美道具,还是与“白嘉轩”的饰演者郝晨面对面交流,都得到了“探秘者”的热烈反响。
此次舞台探秘活动共招募了40名幸运观众,通过一步步走入“关中平原”,切身感受牌楼的高耸逼人,祠堂的威严肃穆,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活动特邀国家一级演员郝晨和《白鹿原》舞台监督陈龙飞担任了讲解嘉宾。“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什么样的规定情景,你是什么样的行动,你为什么要跟他换这个地,换了地之后会怎么样。这些都是需要演员将前面没有表演出来的内容,提前在心里进行铺垫,才能在一开始直接进入到‘换地’的情景中。”郝晨说。
观众杨藻是《白鹿原》原著的书迷,此次特意参加探班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陕西人艺版和北京人艺版的《白鹿原》有什么不同?郝晨老师告诉我剧本是一个,但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演员,演绎起来会更加原汁原味。我特别喜欢听陕西话,喜欢剧中那些令人哑然失笑的台词。”杨藻坦言,她和很多观众都在演出结束后,依然沉浸在高亢壮丽的华阴老腔中久久不愿离去。
在舞美设计中,话剧《白鹿原》融入时代、地域、风情、民俗诸多元素,把每一件道具,每一个景片都手工做成模型,细细推敲场景的起承转合、人员调度。无论是高耸逼人的牌楼还是威严肃穆的祠堂、精致细腻的屋檐,一鳞一爪都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厚重,都浸透着传统关中文化的精魂。
舞台监督陈龙飞则透露,白鹿原是发生在陕西关中地区。据考证,关中的建筑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所以在舞美中剧组就像一块“圆”一样,在其中搭建写实同时又写意的关中建筑。“大家在《白鹿原》中可以看到布景上有很多的雕梁画栋,有砖雕、木雕、石雕,这些都蕴含了我们关中建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此外,灯光的色彩和明暗方面我们都做到了极大的克制,通过颜色和明暗的克制来衬托那个年代的昏暗和浑浊。”陈龙飞告诉记者,因为巡演周期特别长,每次巡演基本都是三个月。“四到五天就要换一个城市,舞美和道具都会经历非常频繁的拆装台和装卸车。在拆装台和装卸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损坏。为了保障演出质量,想了很多办法保证舞美的场景在装拆台运输过程中做好保护。如果损坏,需要及时修复。”
哈尔滨日报记者 于秋莹 图片由陈嘉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