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快讯
市场开发
亚冬百科
魅力哈尔滨
点击阅龙江
赛事购票




“五一”看大戏,话剧《白鹿原》掀起了一波跨城观剧热
日期:2024-05-02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潜心六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问世四年后获得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一个民族的秘史”。5月1日晚,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在哈尔滨大剧院精彩上演,为冰城市民和游客呈现一道原汁原味的“关中味道”文化大餐。据哈尔滨大剧院工作人员透露,恰逢“五一”假期,《白鹿原》掀起了一波跨城观剧热,两场演出的平均上座率达80%,其中,外地游客占比15%。

小说《白鹿原》是厚重的、深刻的,陈忠实以平和老道的讲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用深藏不露的方式让人沉溺其中。而陕西人艺改编的艰难之处在于要用短短的180分钟浓缩5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从作者的抒情空间中梳理出故事与戏剧冲突已是难事,在二度创作中充分表达作品的精髓和灵魂更是难上加难。《人民日报》曾评价道,“能把原作宏富的50余万字鬼斧神工地搬到舞台上,无异于创造了奇迹,这是对名著改编的完美呈现!”就连陈忠实本人在观剧后都评价:“我把《白鹿原》和我的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谢谢你们把《白鹿原》演活了。”

“啪嗒”,舞台上传来两下算盘拨弄的声响,纱幕之后,跪伏在阴影中的白鹿原众人和商量着换地的白、鹿两家各占舞台半边,台上人操着透出黄土气息的陕西方言,你来我往之间,苍凉的音乐逐渐奏起,朦胧的纱幕缓缓上升,也拉开了白鹿原和中国历史半个世纪的沧桑。

以舞台为中心,方正而规矩的布景,祠堂的屋顶悬挂在舞台中央,那“仁义白鹿村”的牌匾随着崩溃瓦解的制度倒下……一个个场景中,舞台色调整体沉郁而幽暗,蕴含着强烈的陕西地域特征,烘托出整个白鹿原曾经的辉煌。音乐的节奏仿佛是《白鹿原》全台演出的一支内心指挥棒,不露声色地烘托着故事的命运、人物的内心及戏剧的情绪。尤其是老腔的运用,完全立足于故事的发展需要,为剧本的情绪充分服务,运用不常见的、极其克制的哀婉咏叹味儿,将全戏推入高潮。

每一场演出,谢幕时长久的掌声和欢呼,观众们高涨的热情和感动,无不有力证明着该剧持久的火爆与热度。据了解,这是《白鹿原》8年之后第二次来冰城演出。经过多次更改、细节推敲,《白鹿原》整体篇幅更加精简,增加了众村民的“议论”,交代背景、完成叙事的同时,全剧节奏控制、感情渲染更加到位。

5月2日,《白鹿原》在哈尔滨大剧院还会演出一场,感兴趣的剧迷千万别错过。

哈尔滨日报记者 于秋莹 文/视频拍摄 图片由陈嘉轩提供

编辑:姜学峰 来源:冰城+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