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是什么味道?乌苏里江又是什么味道?当太平洋的味道与乌苏里江的味道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反应?
答案,就在大马哈鱼身上。
秋风起,白露将到,又是一年一度的大马哈鱼洄游季节。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沿江而居的赫哲人欢呼着“达依马哈”“达依马哈”,搅动着万千游子的乡愁。
大马哈鱼江里生、海里长,属鲑鱼的一种,是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乌苏里江大马哈鱼,与兴凯湖大白鱼、绥芬河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抚远有着“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美誉,早在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已批准对“抚远大马哈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熏大马哈鱼腹
大马哈鱼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对于寻味而来的远方食客,还是土生土长的抚远人,一条大马哈鱼,就是一场盛宴,口中舌齿留香,眼里星辰大海……
分分钟“硬控”你的味蕾
在抚远,随便走进任何一家鱼馆,大厨们都能将一条大马哈鱼从里到外,为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其中的一些经典吃法,分分钟“硬控”你的味蕾。
鱼头炖萝卜,炖香了时光。火候恰到好处时,萝卜比鱼肉更入味。掀开锅盖,香气四溢,“那叫一个得劲儿”。
鱼杂,看着“上不了台面”,却与辣椒相遇,共同惊艳过节俭岁月,又在富足的时光里成为不舍的追忆。
把腌好的鱼胚子“晒冒油”,鱼肉的层次感更鲜明,吃起来像牛肉干一样有嚼劲。
一条大马哈鱼,就是一桌盛宴
“炒鱼毛”外表像鱼肉松,是最好的下酒菜,用来拌粥则装满了姥姥的味道。
就连不起眼的鱼皮,也能从尘埃里开出花儿来:清蒸,异常筋道;炸制,皮焦脂酥,完美彰显美拉德效应。
要问大马哈鱼究竟有多少种吃法?抚远大马哈鱼宴传承人姚玉忠给出的答案是“远超30种”。他以大马哈鱼鱼籽为例,能直接食用、凉拌时蔬,还能炒黄瓜片、炒大头菜、包饺子、煎蛋、做饼。在抚远人的世界里,大马哈鱼名贵,但不“高冷”,更不妨碍当地人把它“整”成接地气的家常菜。
姚玉忠今年44岁,从业28年。他的饭店“品味名厨”接待过不少社会名流,厨艺高超可见一斑。姚玉忠的姑父是赫哲族打鱼人,也是吃鱼的美食家。受姑父熏陶,他从16岁开始当学徒、学做鱼,而后另起炉灶。凭借着一股钻研劲儿,他把大马哈鱼的吃法创造更多可能,并凭借大马哈鱼宴技艺获评“抚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大马哈鱼头大尾秃、活像个纺线的纺锤,肚皮泛灰白色
“抚远淡水鱼种类共有21科105种,大马哈鱼味道之鲜,堪称抚远鱼圈中的‘扛把子’,是硬菜中的硬菜。”姚玉忠说,常有大城市的饭店来抚远挖厨师,但是技艺再高超的厨师,都复刻不出在抚远做鱼的那种味道。究其原因,是抚远水好、鱼好。的确,新鲜的食材是厨师烹饪的制胜法宝。
年轻时,姚玉忠把做鱼当成一项谋生的手段。历经岁月沉淀,他将做鱼视为一种兴趣,闲暇时经常与母亲、姑姑、姑父切磋厨艺。“老一辈人做鱼,用最少的调料、最简洁的手法,保留鱼肉的原汁原味,把‘大道至简’诠释得淋漓尽致。”
大马哈鱼洄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支流的清水、沙砾底水域,直至河源产子
在长辈的指点下,他不断守正创新,采用先卤后熏的工艺,烹制出香薰马哈,成为众多吃货的心头好。眼下,姚育忠准备将香薰马哈作为申遗项目,还原抚远人记忆中的老味道。
赋予赫哲族不朽的生命力
赫哲人尤军65岁,爱笑、健谈。谈起大马哈鱼,自然绕不开捕鱼、做鱼、吃鱼和鱼文化。
很幸运,尤军是大马哈鱼捕鱼高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马哈鱼捕捞技艺传承人;是做鱼的巧手,曾在直播间做大马哈鱼宴,帮助抚远网红两小时卖出30多吨鱼;是品鱼的行家,更是抚远鱼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
尤军的老家在黑瞎子岛镇南岗村,是赫哲族传统村落。他说,大马哈鱼与赫哲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赫哲族人把大马哈鱼到来的时节作为纪年的标志。在大马哈鱼洄游期间,赫哲人都要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滩地,举行大马哈洄游捕捞祈福活动。
纯正的乌苏里江大马哈鱼鱼肉呈橘红色
清代《宁古塔山水纪》中描述过赫哲人的生活方式:“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尤军说,赫哲人食大马哈鱼肉,以大马哈鱼为主要原料做鱼皮衣和鱼皮画。大马哈鱼赋予赫哲族不朽的生命力,因此将其称为赫哲人的“神鱼”,一点都不为过。
关于大马哈鱼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相传唐王东征时来到黑龙江边,正逢白露时节,被敌人围困,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正当唐王筹莫展之时,一大臣奏道:“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借鱼救饥?”玉帝便令东海龙王派一条黑龙带领鲑鱼前来镇守这条江,人马得到鱼吃,力量倍增,大获全胜。马原来是不吃鱼的,自此马便开始吃鱼了,但也只是吃鲑鱼。所以,后人便把鲑鱼叫做“大马鱼”。后经演变,就把鲑鱼叫做“大马哈鱼”。
尤军(左)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马哈鱼捕捞技艺传承人
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江边大马哈鱼“老厚了”,二三十斤的大鱼比比皆是。《黑龙江志稿》记载:“达发哈(即大马哈鱼)出黑龙江,秋八月自海逆水入江,驱之不去,充积甚厚,土人竟有履鱼背而渡者。”天呐,鱼多到当地赫哲人能踩着鱼背过江,惊掉下巴了吧?
鱼籽是大马哈鱼的精华,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营养价值极高。因为鱼多,赫哲族是我国最早实现“大马哈鱼籽自由”的民族。尤军就是在“大马哈鱼籽自由”的环境中长大。
“小时候,到了大马哈鱼收获期,把家里的大水缸半埋在地下,盛满大马哈鱼鱼籽。饿了拿鱼籽酱蘸馒头吃,每一口都是美味与灵魂的双重满足。”一条大马哈鱼背后是一段记忆,这段记忆足以治愈尤军物质生活并不丰裕的童年。
鲟鳇鱼鱼籽和大马哈鱼籽拼盘
让大马哈鱼回家
大马哈鱼因为美味和营养而被称为“鱼中贵族”,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秘书长、“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联合执行人高瑞睿看来,大马哈鱼的生态价值,其实远超其经济价值。
她说:“大马哈鱼洄游,不仅为熊、鹰等动物提供入冬前最后的盛宴,还把海洋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带到了遥远的流域上游的森林。所以,保护了大马哈鱼,就意味着保护了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水生物多样性。”
然而,因多种原因,数十年来,大马哈鱼洄游数量不断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全国大马哈鱼的主产区,抚远市高度重视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连续多年通过封江育鱼、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等措施,保护大马哈鱼的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年5月,已连续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增殖放流大马哈鱼苗近4394万尾。
大马哈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值得欣慰的是,民间力量也在持续行动中。高瑞睿介绍,去年“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在抚远、东宁等地继续协助政府放流站开展的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活动,用于补充野生大马哈鱼种群数量。
记者从抚远市政府了解到,为保护大马哈鱼可持续发展,下一步,抚远市将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继续密切协作,实施“大马哈鱼”人工繁育放流计划,涵养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依托大马哈鱼等冷水鱼资源,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冷水鱼产业延链补链,推动尽快形成产能,深入实施品牌培育计划,擦亮大马哈鱼绿色有机金字招牌,提高大马哈鱼等冷水鱼和抚远农副产品的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秋天是赫哲人收获的季节,他们尽情地捕捞大马哈鱼
记者手记:做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
每年秋季由白露到封江为止,大马哈鱼好像是受到了某种神秘的召唤,从东海(鄂霍次克海)经鞑靼海峡,逆水洄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繁育下一代。尽管知道沿途万般艰险,洄游九死一生,但大马哈鱼认定目标就不悔不弃。
逆流而上、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毫不退缩。这,或许就是“大马哈鱼”精神。
抚远红海植业蔓越莓种植基地总经理李峰,为了学习蔓越莓种植技术,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独自在北美潜心钻研2年。回国后,李峰的蔓越莓实验种植过程几经坎坷,他也因此遭受过质疑和打击。但遇到困难时,强大的内心就是最有力的武器。“蔓越莓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实验种植阶段很难,但一定要有人去做。”历经十年的沉潜蓄势,抚远蔓越莓“一举成名天下知”。与记者谈到这一刻时,东北铁汉李峰眼里闪烁着泪花。
三年前,哈尔滨小伙杜金瑞从军校毕业来到抚远,成为一名民警。工作繁忙,他每年只能回家两三次。母亲早逝,父亲想念他时,就会转发“驾驶安全、养生保健”的小视频传递思念。“先有大家,才有小家。”杜金瑞说,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是一种遗憾,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更是他此生最无悔的选择。相信,未来小杜会成为令父亲骄傲的民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李峰和杜金瑞,都是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做艰难而正确的事。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