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风雪,我中华儿女流血不流泪……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努力学文化长大建设大中华……”1月21日下午3时许,天空飘着扬扬洒洒的小雪,寒风中,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门前,等待参观的游客依旧排成蜿蜒曲折的长龙,场面尤为壮观感人,队伍旁边,还有一群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有的为游客倒热水、发热贴,有的提供引导、寄存、答疑、失物招领等服务。“此情此景,耳畔犹如响起《半生雪》那首歌,这温暖的一幕,应该是对先烈最好的祭慰吧。”志愿者吴岳说。
大学生每天5小时车程赴“七三一”当志愿者
“您好,行李箱可以先寄存,请跟我来。”“小孩子可以走绿色通道,天冷别冻感冒了。”在陈列馆外,记者看到正忙着引导游客的志愿者吴岳,他是哈尔滨理工大学大二的学生,家住白奎镇。为了到离家110多公里远的“七三一”陈列馆当志愿者,他放假后就暂住在位于呼兰区的亲戚家,每天从呼兰区坐公交车再倒两遍地铁才能到陈列馆,不堵车的情况下,往返路程也需要至少5个小时。
“听说目前这里最缺人手,所以就从江北跑到江的最南边来帮把手、出份力。”吴岳说,看到家乡旅游火了,自己打心底高兴自豪,尤其外地游客的爱国热情,更让他感动,所以再远的路、再冷的天,都阻挡不了他来“七三一”陈列馆做志愿服务的脚步。还有家住双城区的高一学生王雨霏、住在松北区的大一学生王欣钰,她们每天也都要花3个多小时时间往返于陈列馆,“天虽冷,参观的游客却依然未减,我们愿意尽一份微薄之力,温暖排队游客的爱国之旅,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自2024年元旦以来,随着哈尔滨市冰雪旅游的火爆出圈、持续升温,“小金豆”们自发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爱国之情也始终热度不减。“看到外地游客在寒风中排队等待参观,不知击中了多少冰城人的泪点,大家几乎都为此而来。”据平房团区委办公室主任白修彬介绍,半个多月以来,每天自发到陈列馆参观的人数都约一万五六千人。
为给观众营造安全、温暖的参观体验,“七三一”陈列馆发布了招募志愿者信息,二维码工作群经哈尔滨日报发出后,包括学生、工人、营业员、消防员等在内的全市各区各界群众踊跃报名,200人的报名群当天即被迅速加满,还有陆陆续续的志愿者后台求助报名方式,截至目前,后建的两个500人工作群已加入960余人,也马上被加爆。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7岁“小冻梨”申请出战
听说南方游客们把行程里的一站留给“七三一”陈列馆,哈尔滨的热心市民感动得纷纷到这里来做志愿者,“助力哈尔滨,助力平房区,7岁小冻梨申请出战。”近日,平房区的一群二年级小学生和家长们自发来到陈列馆前做志愿者。“公主姐姐,送你一张国旗贴纸好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学生曹子麒说。
平房区的小学生志愿者们利用排队时间,热情地给来游学的“小长白山”团队发豆浆、讲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孩子们的爱国精神太让人感动了。家长,咱们留个联系方式,以后孩子们有学习方面辅导的需要,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免费服务。”队伍中,自发来参观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主动留下联系方式。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已经植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样的民族怎能不强大。”志愿者队伍中,来自平房区一小学老师朱铭志感慨地说。
志愿服务送上温暖的关怀
“很多游客因排队等待时间过长,出现体感温度过低,随身携带饮用水不足或携带饮用水结冰等现象。”连日来,平房区消防救援大队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调派力量对陈列馆开展消防技术服务指导、安全踏查等活动同时,大队党员突击队立即行动,由专人负责熬煮姜糖水,并用保温壶盛装,使用一次性纸杯为现场游客免费发放,帮助游客驱寒。
在“七三一”陈列馆外的“爱心驿站”前,平房区兴建街工委正开展“温暖爱国行”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为在寒风中排队的游客分发热乎乎的“姜枣茶”和“暖宝宝”,为游客解答入场参观疑问,提供各种帮助。市民政局下沉工作队成员及新济民医院的志愿者还来到陈列馆内,为游客发放应急药包,并提供展区游览引导等服务。游客们纷纷表示,志愿者们的服务很暖心,让他们感受到了平房区的热情和温暖。
在志愿者群体中,自然少不了始终奋斗在公益事业前沿的平房区四叶草志愿服务队,他们从1月5日起,便坚持每天在陈列馆外,为排队等候的游客送茶饮、鲜花,平均每天温暖近3000名游客的心。队长邹燕玲说,他们要用真诚和热情为家乡代言。“爱国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最崇高的。而哈尔滨的冰雪游已升华成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之旅,引发全民共燃家国情怀,希望国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建设祖国、强我中华”。
连日来,在“七三一”陈列馆外,每天都能看到温暖人心的一幕幕,来自全市及外省各地的志愿者们越来越多,他们端着温暖的姜糖水、带着国旗、捧着热贴,怀揣着热情服务的心意,为游客们送上“温暖的关怀”。“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仇家恨。”勿忘历史,珍惜当下,守护和平,成为这个冬天,冰城留给广大游客最难忘的收获。
哈尔滨日报记者 梁可心 文/摄/视频拍摄 部分图片及视频由通讯员提供